近年来,江苏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断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利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创新赋能监管,强化危大工程安全管控,扎实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如今,随着程象安全教育培训体系、AI 培考机的落地应用,以及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中心的全面铺开,江苏工程安全监管在 “人” 的安全管理环节再升级,构建起从培训、考核到入场的全链条安全保障网。
在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方面,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通知规范施工现场安全员履职行为,南通市依托微信小程序重构协同机制,徐州市创新监理专户制度提升监理效能。而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的提升,是压实责任的基础环节。程象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融入,为这一环节注入新活力。该培训体系打破传统线下培训的时空限制,结合江苏建筑施工特点,定制 “高处坠落预防”“建筑电工操作” 等针对性课程,课程内容不仅涵盖《江苏省房屋市政工程高处坠落预防措施图集》《建筑电工安全操作手册》的核心要点,还通过动画演示、事故案例还原等生动形式,让工人直观理解安全风险与规范操作流程。此前,部分项目存在培训走过场、工人学习积极性低的问题,程象安全教育培训通过碎片化学习、在线答疑等功能,让工人可利用工余时间随时学习,大幅提升培训参与度与知识吸收效果。
紧盯关键薄弱环节,完善管控制度措施是江苏工程安全监管的重点方向。针对 “高坠” 事故、钢管脚手架稳定性等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出台系列解决方案。而人员安全能力不过关,是引发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AI 培考机的引入,有效解决了传统考核 “人为干预多、标准不统一” 的痛点。该设备搭载智能题库系统,可根据工人岗位(如电工、架子工、起重工)自动匹配考核内容,考核过程全程录像存证,AI 算法实时识别答题情况与操作规范。例如,在建筑电工考核中,AI 培考机不仅通过选择题、判断题检验理论知识,还能结合模拟操作场景,让工人在虚拟环境中完成接线、设备检查等操作,AI 系统通过动作识别技术判断操作是否规范,即时给出评分与纠错提示。目前,AI 培考机已在苏州、泰州等地多个项目试点应用,考核通过率与工人实际操作规范度均提升 25% 以上,为关键岗位人员安全能力把关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创新安全管理体系,守牢危大工程防线的进程中,南通市构建三级专家库,苏州市以信用评价强化危大工程管控。而人员入场管理作为项目安全的 “第一道门槛”,其效率与规范性直接影响项目安全管控节奏。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中心的建立,整合程象安全教育培训、AI 培考机等资源,实现 “培训 — 考核 — 信息登记 — 安全交底 — 入场” 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人只需前往服务中心,即可完成从安全培训学习、AI 考核认证,到身份信息录入、健康体检、安全协议签署的全部流程,无需在多个部门间往返奔波。以徐州某市政工程项目为例,此前工人入场手续办理平均需 2 天,一站式服务中心启用后,借助信息化系统与自助终端设备,办理时间缩短至 2 小时,同时确保每一位入场工人均通过规范培训与考核,杜绝 “未培训先上岗” 的风险。
科技创新赋能监管,精准施策助力安全是江苏工程安全监管的核心思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推广隐患举报奖励小程序,苏州市加强动火作业数字管理,泰州市用无人机、智慧工地监测手段实现精准监管。程象安全教育培训、AI 培考机与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中心,正是科技创新在人员管理领域的延伸应用。三者形成的 “培训 — 考核 — 入场” 链条,与省、市、县三级监管系统逐步实现数据互通,工人的培训时长、考核成绩、入场信息可实时同步至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可动态掌握项目人员安全管理情况,对培训考核不合格、未按规定入场的人员及时预警,进一步提升监管精准度。
从制度完善到技术赋能,从危大工程管控到人员全流程管理,江苏省正以多元化创新举措织密工程安全防护网。程象安全教育培训、AI 培考机与一站式人员入场服务中心的深度融入,不仅补齐了人员安全管理的短板,更推动工程安全监管从 “事后处置” 向 “事前预防” 转型迈上新台阶。未来,随着这些创新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江苏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将持续提升,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接下来可以结合江苏不同地市的工程特点,比如南京的大型房建项目、无锡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针对性设计程象安全教育培训的专项课程模块,并细化 AI 培考机的岗位考核标准。
部分内容由用户投稿或者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底部邮箱进行删除!非常感谢您的支持!